前言
在本次党课学习中,我们有幸聆听了关于叶如陵教授先进事迹的专题报告。这位85岁仍活跃在志愿服务一线的老党员,用他31年援藏坚守、20余年社区奉献的人生历程,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“把一切献给党和人民”的信仰力量。他的故事不是教科书上的抽象理论,而是一堂鲜活生动的党性教育课。以下结合叶如陵教授的经历,谈谈我对共产党员初心使命的深刻体悟。
一、雪域高原的坚守:共产党员的忠诚与担当
叶如陵教授1970年赴藏时,面对的是一片医疗资源极度匮乏的土地。当组织提出“谁愿意去西藏”时,年仅30岁的他毫不犹豫地举手:“我是党员,我去!”这一句承诺,他用31年的青春践行。
1. 在艰苦中开拓事业
初到西藏时,当地连基础的脑外科手术都无法开展。他白天接诊,夜晚点着蜡烛研读医学典籍,硬是在海拔3650米的拉萨建起了西藏第一个脑外科。他回忆道:“看到牧民骑马几天来求医,却因缺设备无法救治时,我就想——这里需要我,我必须留下。”
2. 在抉择中彰显党性
援藏期满时,领导提出调他回京,他却说:“我走了,刚培养的本地医生怎么办?”他三次放弃回调机会,直到2000年退休。当我听到他说“共产党员的价值不在于你得到什么,而在于你留下什么”时,不禁反思:在个人利益与组织需要冲突时,我们是否能像他一样选择牺牲?
启示:叶教授的西藏岁月让我明白,对党忠诚不是口号,而是在关键时刻站得出来、危难关头豁得出去的实际行动。新时代的党员或许无需远赴边疆,但必须在自己的岗位上发扬这种“钉钉子精神”——组织需要处,就是党员扎根处。
二、社区服务的奉献:为人民服务的终身实践
退休回京后,叶如陵教授本可安享晚年,但他却说:“党员没有退休日。”他在朝阳区香河园街道的“爱心小屋”一坐就是20年,累计服务群众超10万人次。
1. 把小事做到极致
从测量血压到心理疏导,他的义诊事无巨细。有居民提到:“叶大夫总说‘别怕麻烦我’,连我家孩子的考前焦虑他都管。”更令人动容的是,他公开手机号作为“24小时医疗热线”,深夜接到求助电话也耐心解答。
2. 带动群体发光发热
他组建“叶如陵团队工作室”,吸引67名退休医生加入。团队定期为空巢老人上门体检,还编写《社区急救手册》。他说:“一个人的力量有限,但党员应该成为火种,点燃更多人。”
启示:叶教授让我看到,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”不是宏大叙事,而是解决群众一个个具体问题的过程。作为基层工作者,我应当学习这种“群众小事即大事”的作风,在垃圾分类、邻里调解等日常工作中发挥党员作用。
三、生命不息,奉献不止:党员先进性的时代诠释
叶如陵教授在古稀之年仍以志愿者身份活跃于奥运、世博会等重大活动。他说:“只要还能动,我就要履行入党誓言。”
1. 传递精神的火炬
作为奥运急救培训讲师,他改编教材让普通人能听懂;作为校外辅导员,他用西藏故事激励青少年。他总说:“党员要像酥油灯,照亮别人,自己才会更亮。”
2. 永不褪色的信仰
当被问及为何如此坚持时,他指着党徽回答:“因为我是共产党员。”这简单的回答让我热泪盈眶——信仰的力量,足以让人超越年龄与疲惫。
启示:在价值多元的今天,个别党员存在“身份麻痹症”。叶教授的事迹警醒我们:党员身份不是政治简历上的标签,而是需要用一生去书写的承诺。
四、对照榜样,检视自身差距
听完党课,我深感与叶如陵教授的差距:
· 在奉献精神上:曾因加班抱怨,而叶教授31年高原工作无怨无悔;
· 在群众观念上:对社区事务参与度不足,缺乏他那种“把电话交给群众”的担当;
· 在终身学习上:他退休后仍钻研急救知识,我却常以工作忙为由懈怠学习。
结语:做一颗永不生锈的螺丝钉
叶如陵教授用一生证明,共产党员的初心不是一时的热血,而是一世的坚守。他就像高原上的格桑花,在最艰苦的地方绽放最绚烂的光彩。今后的工作中,我将以他为标杆:
1. 立足本职,把平凡岗位作为服务群众的舞台;
2. 扎根基层,主动认领社区志愿服务任务;
3. 终身践行,让“党员”二字成为一生的骄傲而非一时的头衔。
“共产党员的生命价值在于奉献——这是叶如陵教授给我的答案,也将是我们毕生的课题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