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》学习心得
发布时间:2025-01-17



   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“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”的宏伟目标,为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。作为一名公益慈善基金会的党员,通过学习《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、民族复兴伟业》一文,我深刻感受到中国式现代化不仅是国家发展的战略路径,更为公益慈善事业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。以下结合公益慈善的视角,谈谈我的学习体会。


一、中国式现代化为公益慈善事业注入新使命

    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,其核心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。文章强调,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是“全体人民共同富裕”,这与公益慈善事业的初心使命高度契合。公益慈善的本质是通过社会资源的再分配,弥补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短板,推动社会公平正义。在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,公益慈善组织不仅是资源的传递者,更是社会温度的守护者。

    例如,党的十八大以来,我国通过脱贫攻坚战消除了绝对贫困,这其中离不开公益慈善力量的积极参与。基金会通过教育扶贫、健康扶贫、产业扶贫等项目,为贫困地区注入活力。未来,我们仍需在乡村振兴、弱势群体关爱等领域持续发力,将公益慈善的触角延伸至社会发展的每个角落,让中国式现代化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。

 


二、公益慈善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的实践载体

    中国式现代化追求“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”,而公益慈善事业恰恰是物质与精神双重富足的生动体现。文章指出,“物质贫困不是社会主义,精神贫乏也不是社会主义”。公益慈善不仅通过物质援助解决困难群体的生存问题,更通过志愿服务、文化传播等方式提升社会文明程度。

作为公益慈善基金会,我们应注重在项目中融入精神关怀。通过公益行动,我们能够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地生根,为中国式现代化筑牢精神根基。

 


三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要求公益慈善拓展新领域

    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特点是“人与自然和谐共生”。文章提到,我国坚持绿色发展,不走西方“先污染后治理”的老路。公益慈善组织会可以积极参与生物多样性保护、低碳社区建设、环保教育等项目,推动全社会形成绿色生活方式。



四、公益慈善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要力量

    中国式现代化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,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。公益慈善作为跨越国界的桥梁,能够在国际援助、文化交流中发挥独特作用。文章强调,中国式现代化“为广大发展中国家提供了全新选择”,而公益慈善正是传递中国理念、展现中国担当的重要途径。

    近年来,我国基金会在海外开展了医疗援助、教育支持等项目,赢得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赞誉。我们应立足公益慈善的国际化视野,通过民间外交讲好中国故事,传递“共商共建共享”的全球治理理念,助力中国式现代化赢得更多国际认同。

 


五、以创新思维推动公益慈善高质量发展

    文章指出,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好“守正与创新”的关系。这一要求同样适用于公益慈善领域。当前,互联网公益、社会企业等新模式层出不穷,我们必须与时俱进,在坚守公益初心的基础上大胆创新。

    例如,我们基金会可以探索“互联网+公益”模式,通过数字化平台提升项目透明度和公众参与度;还可以与社会企业合作,以市场化手段解决社会问题。同时,我们应加强党建引领,确保公益慈善事业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。

 


结语: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彰显公益担当

      通过学习,我深刻认识到中国式现代化是一项系统工程,而公益慈善事业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环。作为公益慈善组织,我们应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指引,将公益慈善融入国家发展大局,在促进共同富裕、推动精神文明、保护生态环境、参与全球治理等方面主动作为,为中国式现代化贡献公益力量。

      新征程上,我们将继续以“为民服务”的初心、“敢为人先”的勇气和“久久为功”的韧劲,书写公益慈善事业的新篇章,让党旗在公益一线高高飘扬!